李妍:关心粮食和蔬菜不能仅止于饥饿体验

2012年10月16日04:19  重庆时报

本报评论员 李妍

 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,国家粮食局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,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,以更好地警醒世人“丰年不忘灾年,增产不忘节约,消费不能浪费”。前日,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舒刚表示,他将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,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。同时,该市粮食局锦江分局局长李仕春、金牛分局局长王海涛、武侯分局局长李媛等也纷纷表示,将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。(10月15日《成都商报》)

  饥饿是什么滋味?在吃喝蔚然成风,城市人每天都嚷嚷着要“减肥”的时代,那种刻骨铭心的“饥饿”,恐怕只是陌生又遥远的传说。对罹患肥胖病症的都市人来说,饿几顿,饥肠辘辘24小时,对身体机能代谢而言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过去,道家就曾有不食五谷,“辟谷”养生一说;如今,在吃喝与浪费齐飞的年代,以体验饥饿的名义,去关心粮食和蔬菜,也算是“饱时不忘饿时饥”,饿饭事小,警示事大。

  或许,在这样一个舌尖舞动、吃货辈出的时代,“24小时饥饿体验”对很多人来说,不过是一场行为艺术。24小时后,肉照吃,饭照扔,有钱买豆浆了,喝一碗倒一碗,这样的事情,无论在平民百姓的饭桌上,还是公款吃喝的酒局里,都不是没有发生过。

  大多数城市人也许吃喝不愁,在粮食日这样应景的日子里,把“饥饿”当成一种体验去过。但很多人也许忘了,就在离城市不远的乡村中、山野里,依然生活着整天啃食红薯与土豆,吃不上一顿好饭的人群。那里充满着饥饿的眼神,只需要“免费午餐”里一顿简单的饭菜,就足够让孩子们欢欣雀跃。这是粮食供给现状这枚硬币的另一面。

  它至少告诉我们,关于饥饿,并非只是关乎记忆,而是一种始终存在的现实。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就曾在演讲中坦诚: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两大源泉。作家阎连科也曾表示,童年最深的记忆是饥饿。饥饿是不是成为优秀作家的必备要素,或许并不明了,但至少,饥饿经历与一个人的世界观、价值理念、节俭意识,一定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。当饥饿的记忆被唤醒,节俭的意识才能生发,人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食品的珍贵与粮食危机的现实。“24小时饥饿”体验由此而言,或也有其裨益。

  “民以食为天”,在城市化、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,大量耕地资源、淡水资源被吞噬,农村劳动力多向城市转移,“谁来种地”,“中国人如何吃饭”的疑问,或许并非盛世危言。也因此,要让国人度过粮食危机,免于重蹈饥饿之苦,需要的恐怕不仅是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,更需要每个人为关心、节约粮食效一份力。

  具体到行动上,体验饥饿,更似一种行为艺术的开端。但铺陈开来,诸如农业科技创新、节俭意识、避免公款吃喝、食品安全等主题,也理应提上议事日程,成为日常课题。

  (原标题:关心粮食和蔬菜不能仅止于饥饿体验)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